华熙赵燕:眼光长远,华熙集团打造适合年轻人的商业圈
  • 浏览:22 评论:0 人
  •   2008年,五棵松体育馆作为北京奥运会篮球比赛场馆,承载了很多运动员和篮球迷的记忆。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,五棵松作为冰球比赛的主场馆再次服役奥运,奥运之后,五棵松体育中心作为国内唯一一座民营“双奥之馆”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。
      
      从2008年到2022年,这14年间,围绕五棵松体育馆,一座成熟的、人流量巨大的商圈——华熙LIVE?五棵松,从无到有逐渐繁华。
      
      
      
      在五棵松之前,多数场馆建设很难达到真正的长久性的成功。当时的场馆群多数是在运营的过程中才找社会资本对接,这就造成了很多运营过程中的实际困难,比如无形资产开发(场馆冠名)的掣肘,配套商业设施不足,场馆多元用途改造的限制等等。
      
      接手五棵松之时,华熙集团董事长赵燕从未做过体育场馆项目,也从未做过商业地产项目。她带领团队考察了美国、欧洲、日本等全球最顶级的场馆,得出的结论是,赛事和场馆无法独立取得成功,必须着眼整体产业链,提前布局规划。
      
      就像赵燕女士说的那样,“如果场馆建设之初就引进运营方,让真正的运营方来把内容经营的逻辑梳理清楚,再根据这个需求去规划设计,这个是能成的。”在赵燕女士的带领下,华熙集团在建设之初就成为了五棵松的业主,这也是华熙模式得以建立的原因——预先规划好了配套的商业模式,比如是要以商业消费还是度假村的模式运营,相关配套的完备远比建设多少场馆、举办多少比赛更为关键。
      
      同时,华熙集团也意识到,如果仅仅把五棵松当作一个体育场所,恐怕不是一条能够长远走下去的路。对此,赵燕女士说到:“比赛是短暂的,间歇性的,要让体育设施能够长期发挥社会价值,一定要为城市里的人去服务,让他们在里面有获得感。”
      
      
      
      所以,为打造一个适合年轻人的综合商业圈,华熙集团开创“华熙LIVE”模式,从产业出发,从体验入手,打破传统体育场馆孤岛式的布局方式,经过数年的探索与努力,推动实现了“三个转变”:从单一场馆到综合性场馆、从竞技体育到自主娱乐体验式体育、从文体活动区域到5小时时尚生活圈,融合文化体育、文化娱乐、文化艺术、文化教育、文化生活等五大业态,成为城市活力聚集地、新生活方式体验地。
      
      支撑五棵松实现赛后重生的底层逻辑,便是华熙集团想要为年轻人创造获得感。因此,华熙集团将客群锁定在35岁以下或者心态在35岁以下的年轻族群。那之后,它们所有的业态布局,都是围绕着“现场、体验、活力”这六个字来展开。在奥运遗产开发运营方面,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。